中东系列 — 也门
在分析“新月沃地”之前,还有一个板块应该先进入我们视野的,那就是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也就是靠近印度洋的那条边。在这个方向,阿拉伯人建立了也门和阿曼两个国家。很多朋友很奇怪,阿拉伯人究竟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在阿拉伯半岛,划出这些体量相差巨大的国家的,彼此之间,又是依据什么来确立国境线的。事实上,要是按阿拉伯半岛内部的地缘结构来看,就算出现上百个国家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除了新月沃地是连成片的,高密度人口聚落区外,其余的半岛土地上,生存其上的阿拉伯人,基本都是依托一些呈点状分布的绿洲的。在古典时期,生活在这些绿洲之上的部落,虽然拥有共同的种族、文化背景,但强烈的地理分割性。还是让大家自然分割成一个个,地缘上相对独立的部落群体。即使是在这些部落依据大的地缘规律,整合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种内部各自为王的情况,也依旧存在。也正因为此,才会出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类明确表明内部结构的国名。至于说阿拉伯半岛,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政区格局,那还是要“感谢”欧洲人,是他们在那次瓜分世界的狂狂潮中,为这个星球全面进入国家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然,殖民者在瓜分世界时,也一定是遵循一定的地缘规律的,并不是单纯的拿标尺在图上按几何形状分割,就能瓜分世界的。只不过他们所遵循的地缘规律,和那片土地上依据环境,所自然形成的地缘结构,并不一定吻合,也正是因此才为那些完全脱离殖民时代,大多在上世纪中叶形成的国家,埋下了动乱的根源。我们即将要分析到的也门,包括与之隔海相望的非洲这角——索马里地区,目前都还在消化这颗欧洲人种下的苦果。
从也门的地理形态来看,层次感在阿拉伯国家中算是比较丰富的。基本的地势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走势相同,即“西高东低”。这西部的高地,也就是从沙特阿拉伯境内向南延伸过来的“塞拉特山脉”。这条纵贯整个阿拉伯半岛西边缘的山地,在整个沙特阿拉伯境内的东西纵深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当它延伸到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进入也门境内后,却突然变宽了,并且开始沿阿拉伯半岛的南边缘,向东延伸,并逐渐走低。这种走势,让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山地,整体带呈现为一个 “L”形。而也门所控制的区域,主体就是这个L型山地的角和下边。
塞拉特山脉的这种变化,也让其南部的山地,有机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相比于中北部那细长形的山地,西南角这片山地,所拥有的纵深,能够让它内部拥有更多被山地所保护,少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的绿洲。在这片高地之上的山谷盆地中,甚至会出现夏季温度不超过30度的凉爽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山体的高度和纵深,也能它能够获得太多的降雨,涵养更多的水源。在地势最高的,首都“萨那”(海拔2200米),一年中甚至有两个雨季。在那张《也门地缘结构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也门境内由高地向下,形成了很多河谷。
也门这种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让它能够保有更多的人口。相比于和它基本呈对应关系,境内却大都是沙漠化低地的阿曼来说(人口300万不到),也门那2300万的人口,算得上是巨无霸了。这人口数量,已经和面积远大于自己的沙特持平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这个世界上获取石油利益最多的国家,沙特的人口数量是建立在巨额的石油收入之上而爆发的。而也门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无法分享波斯湾的石油),成为目前却是阿拉伯兄弟当中,最穷的一个。
当然,也不能说也门边上就没有一点石油,只是相比于波斯湾上巨大储量,也门那点油根本不算什么。事实上能够让也门地区,能够从内志、汉志地区切割出来的原始原因,是因为它的山地当中,当初因为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而较早农业化。也就是说,相比于内志、汉志地区的商业、游牧文化,也门这部分山地之中的部落,已经偏向倚重农业了(现在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处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包围之中,在也门山地之中已经生存了三千多年的阿拉伯人,所能够拥有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少了。现在也门境内已经没有可以入海的河流了。那些只在雨季之中有水的河谷,并不能为也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相比邻居沙特,已经依靠海水淡化实现粮食自给(甚至还有出口),也门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帮他们置换农业用水。更多的,只能依靠抽取山中涵养千万年的地下用水,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越穷越生)。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更别说过上波斯湾酋长们,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了。很多时候我们在设想,如果那些财大气粗的阿拉伯产油国,当初没有了巨额石油收入会怎么样,那么也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以沙特的环境看,可能还不如也门)。其实即使是石油资源最少的也门,也是在把石油产业当作支柱产业,用以维持国家的运转。
拥有阿拉伯半岛纵深最大的山地资源,固然是也门可以整合成一个现代意义国家的根本原因,但地处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也门也同样是一个海洋国家。尽管阿拉伯半岛的那些沿海平原,多数因为更易受到热带沙漠气候的攻击,而沙漠化了(还不如山地之中,可以有屏障)。但既然临海,并且拥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也门也不可能不从海洋经济中,得到一点好处的。事实上也门的海岸线,的确也一直在也门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就“作用”这两个字来说,有好也有坏。很不幸的是,国家化之后的也门地区,就因为他的海岸线而在上个世纪陷入分裂当中,而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后遗症,至今仍未痊愈。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南北(东西)分治的国家。比较为我们所熟知的,有东、西德,南、北越,以及朝鲜半岛。而也门在上个世纪摆脱西方控制之后,也曾经建立过两个“也门”。和上述三国相似的是,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同样也成为了冷战博弈的战场。以至于南也门在苏联的“指导”之下,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随着苏联的崩溃,南北也门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内乱之后,也完成了统一(1990年,北统南)。虽然俄国人的介入,让南北也门之争染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就南北也门的分治而言,却是有着浓厚的地缘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或者说是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博弈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也门人选择了“社会主义”,更多的只是地缘独立的需要,并不在于这部分阿拉伯人就真的信仰共产主义。事实上,抛开意识形态不看,单从冷战博弈的双方:美、俄两国的地缘属性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陆权的代表俄国,和北也门应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反之,南也门则更多的显示出海洋属性。为此,我们先来看看南北也门究竟是怎么分割的,又是如何造就它们之间差异化的地缘属性的。
就也门的外轮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一个将阿拉伯半岛西南角切割出来的长方形。而分割南北也门的界线,则大致相当于从也门的西南角,拉出一条东北向的边境线,只不过这条边境线,并非指向相对应的东北角,而指向北部中点偏西的方位。简单的中学几何知识,也足够以让我们在图上观察出南也门所控制的国土面积,要比北也门大将近一倍(北也门19.5万平方公里,南也门33.7万平方公里)。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就双方的人口数量,综合实力对比而言,南也门应该占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北也门之所以能在冷战之后,政治上统一南也门,并非是单纯的由于南也门失去了他们的政治靠山,而是的确北也门的地理条件更好,人口数量更多。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体系的“原始国家”,这种差异是决定性的。
在前面我们分析也门的基本地形时,就已经说到,也门的国境内,地理条件最好的,就是靠近阿拉伯半岛西侧,在南部陡然走宽的“塞特拉山地”。这些能够涵养更多水源,少受沙漠气候影响的高地,才是也门的农业根基所在,并保有了也门75%左右的人口。至于南也门的境内,自西向东,地形已经开始逐渐走低,那些山地余脉,直至也门与阿曼的边境算是走完了。从大的格局来看,也门的国土核心,就是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这片山地。只从山地的角度来看,地势较低的南也门虽然国土面积更大,在北、东两面,却更多的为沙漠所侵入,农牧业条件,较北方来说要差的多。如果南也门只是一块一无是处的边缘之地,那么就算他们的面积再大,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可以和北也门分庭抗礼的“国家”的。就象利比亚那“金角银边草包肚”的结构一样,你在非沿海地区占据再多的区域,也只能是以边缘叛军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与利比亚腹地不同的是,南也门拥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这条尽管北也门在红海沿岸也拥有一条海岸线,但就长度而言南也门占据的那条长边,显然要倍数于北方。不过能够让南也门在海洋方面占优的主要因素,却并非是它海岸线的长度。毕竟海岸线要想真的发挥作用,是和港口条件分不开的。如果区位和地理条件,无法让你成为远洋者渴望的彼岸,那么你可能就只能从海里弄点海产品,而无法享受海洋商业所带来的巨额利益了。
从区位上来看,能够直面亚丁湾的南也门,在海上交通中的作用显然要大的多。当从东方的波斯、印度,乃至中国来的商船,希望进入红海与埃及交流,包括中转进入地中海,将商品输入欧洲的话(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须由阿拉伯人在路地中转一次,再入地中海。对岸一般是意大利人做欧洲的窗口)。他们首先要在会希望在亚丁湾找到一个良港作补给站,以让他们有力量进入红海。当然,你也可以拐过弯去,跨越分割亚丁湾——红海的“曼德海峡”之后,再寻找合适的地点中继站。只不过从东方而来的商品,目的地并非只是红海、地中海一线,非洲东海岸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有鉴于此,亚丁湾沿岸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良港的话,那么作用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补给之地,而更符合一个海上交通枢纽的地位了。
要想寻找一个天然海港并不容易,除了你的背后要有山地依靠,以使你没入海水中的大陆架,不至于与海平面的角度过小(不然船只就很难靠岸了)以外。能够有凸入海洋中的山体保护,使停靠的船舶免受风浪影响,以及有充足的水源补给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根本要素还是在于沿海山地的结构。如果能够依山靠海的话,那些无论港口的水深,还是淡水的涵养,都有机会解决。最终,在2000多年前那些海上冒险家的考察之下,靠近曼德海峡,与塞拉特山脉走势成一线的“亚丁”港,成为了连接欧亚非三块大陆的海上交通枢纽(具体位置,参见《也门地缘结构示意图》)。
尽管“亚丁”城以及其他有机会成为港口的沿海地区,可以凭借海洋优势,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并据此来聚集人口,加强实力。但从基本的补给(特别是粮食),它们还是需要和背后的农业区和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而反过来,那些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农牧民,也可以因为这些港口城市的存在,而交换到来自其他地区的商品。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双方有更多的机会,在政治上达成妥协,并在政治统一的框架之下优势互补。正因为此,即使在海洋经济如此重要的今天,单纯的港口要想立国也是很困难的。比如新加坡,虽然凭借地利优势活得有滋有味,但他的政治家们,却无时无刻不为脆弱的地缘结构感到担心,以至于希望回到马来西亚联邦中去(香港能够回归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如此,没有大陆的物资补给,是无法支撑现在的体量的)。
正如我们是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南也门地区的地缘价值,就在于它在亚丁湾的海岸线,尤其是那个已经开发了二千多年的亚丁港。不过这并不代表,南也门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体。事实上在西方人引入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之前,阿拉伯半岛更多的是处在部落状态,每个能占据一块绿洲的部落,都有可能是一个“国家”。不过基于也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从文化意义上来看,生活在也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还是有拥有着共同的记忆。从族群认同上来看,可以整体看成阿拉伯世界的一个亚板块。
既然南也门地区的核心价值在于“亚丁”的海洋枢纽地位,那么南也门乃至和它有依存关系的北部山地也就很有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引起外部大国的注意了。之前有朋友曾经问到,为什么汉志和内志,这两块在阿拉伯半岛地理条件最差的区域,反而兴成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兴盛之地,这其实是和阿拉伯人当时的边缘地位有关。在穆罕默德准备学习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做法,创立属于阿拉伯人的“一神教”时,他和他的民族并没有机会去染指“新月沃地”。如果这个时代,坐大阿拉伯半岛的,是来自欧洲的帝国,那么也许地理条件更好的也门地区,会成为穆罕默德的选择,并诞生一座伊斯兰教的圣城。不过在穆罕默德所处的时代,波斯人又一次的崛起(萨珊王朝),并在和来自欧洲的拜占庭帝国的PK中占得了上风。基于波斯帝国的区位,他们所感兴趣的,就不仅仅是靠近地中海一线的区域了,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同样是波斯人征服的方向。
在我们的印象中,阿拉伯民族似乎是一个即能游牧,又能航海的两栖民族。但其实,这个后发的帝国和民族,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多的是从波斯文明中学习和继承的。而正是由于波斯人对于海洋贸易的重视,让他们在由波斯湾南下,控制了阿拉伯半岛沿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岸线之后,进一步控制了亚丁湾北岸的“也门”地区。吸引波斯人的,并不仅仅是亚丁港的海洋枢纽地位,北部山地优越的农业条件,也同样让波斯人感兴趣。毕竟在伊朗高原定居已久的波斯人,文化属性中的“农业”成份已经很高了,波斯人没有理由放弃这样一片有着相似地缘背景,并且有自给能力的土地。更何况帝国需要这片农业区,来补给沿海的港口。
基于上述原因,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公元610年),留给阿拉伯人的自留地,其实就只剩下汉志和内志两块区域了。如果穆罕默德要矮子里拔高子,在这两片高地中找两片环境较好,又在阿拉伯人内部有区位优势的点,作为地缘中心的话,也就是麦加和麦地那了。其实对于在控制这两块阿拉伯人“祖地”的沙特人来说,他们应该感谢波斯湾沿岸的低地,大都是沙漠地带。如果这一区域有一条山脉帮助阻隔沙漠气候,并涵养水源的话,那么在现代国家的序列中,应当有很大的机会分割出新的国家来。即使我们不能确定最终会是什么样的政治格局。但象沙特这样,即能够控制阿拉伯人祖地,又能把国土延伸到波斯湾的格局,是很难出现的(文化与财富兼得)。
在波斯人控制也门之时,它核心的塞拉特山地还是为阿拉伯人引以为豪的“幸福之地”(“也门”二字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幸福之国”的意思)。只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现在已经没大国,对这片水资源锐减的土地,有太大兴趣了(地上河早就没了,地图上的河流大都只剩河床了,最悲观的看法是也门的地下水资源),只能撑到2020年。很多人认为,人口越多,越年轻化就是有发展潜力,有“人口红利”。不过如果你生在农业环境恶化,工业基础薄弱的也门,看着人口中仅20岁以下的人口就有将近2/3,以及同样不少于这个比例的青壮失业率,就不会这样想了。当一片入不敷出的土地,已经不能承载他的人口时,最为紧张的绝对是他的邻居。尤其是本为同根生,现在却富得流油的邻居。也许是为了安抚这个“光脚不怕穿鞋的”的穷亲戚,沙特最终在2000年,将在1934年边界战争中,占据的约4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交割给了也门。在沙特人看来,这片南部的沙漠之地,价值远比不上靠近波斯湾,地下有油的东部沙漠。为了这样一块没有价值的土地,让也门那些热血青年,把矛盾的焦点对准自己是不明智的举动。
既然也门人,已经不指望北部的山地,为他们带来发展的机会了,那么也门要想翻身的话,就只能看海洋了。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红海和亚丁湾地区,突然成为第二个波斯湾,那样也门人民也就可以象他的邻居们那样,数着石油美元过好日子了。只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门的海岸线,特别是“亚丁”能够引起世人观注的,还只是它的区位优势。问题是,这种区位的重要程度究竟有多大,对也门的影响是否只是正面的?
首先就区位的重要程度而言,亚丁在历史上就经历过两次命运的改变。最先影响到“亚丁”地位的事件,是欧洲人所开启的大航海时候。当欧洲人(最先是葡萄牙人)终于发现可以绕过南非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并直接与南亚、东南亚、东亚沟通时,阿拉伯人整体的区位优势,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其中,作为欧亚非大陆海上交通枢纽的“亚丁”,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最起码,它再也不能指望,那些输往欧洲的货物,会经由亚丁湾——红海——地中海路线,转入欧洲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沿非洲东海岸航行而来的欧洲人,也同样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非洲东海岸的贸易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需要亚丁港和亚丁湾的,也就只剩下红海沿线的阿拉伯人了。
不过历史又一次的给了亚丁机会,让亚丁湾重新成为了海上交通的枢纽地区。因为绕经好望角的欧洲人发现,虽然他们可以就此绕过可恶的异教徒,直接和东方进行商业贸易,但几乎绕行整个非洲大陆的航线,还是让商人们感到无奈。因此在欧洲人凭借工业革命,将阿拉伯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甩开一个时代以上的差距后,他们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规划世界的地缘结构了。为地球划定新的行政版图固然是瓜分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单从技术的角度看,如果能够打通地中海——红海之间那段狭窄的陆地连接点,那么欧亚之间的物流成本将极大的降低,而欧洲人在亚洲的控制力也将得到增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伊士运河诞生了(1869年通航,由法国人主持挖掘)。
也门人有理由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感到兴奋,因为这让他们在海岸线,重新具有了世界级的影响力。但同样感到兴奋的,是那些已经视全球为利益区的欧洲人。在欧洲看来,海洋是他们控制世界的桥梁。挖掘苏伊士运河当然不是为了沿岸的阿拉伯人,或者当时还是埃及宗主的奥斯曼帝国得益。为了避免这些异教徒,阻碍欧洲人控制世界。红海和亚丁湾沿线很快成为了欧洲国家角逐的舞台。而也门地区也正是在这场博弈当中,被分割成了两大政治板块。
附:波斯萨珊王朝示意图(公元610年)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美国经由一、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海洋的霸主之前,海洋的控制权主要是由英国人所掌握的。尽管法国人藉由他们在地中海的地缘优势,在苏伊士运河的挖掘上占了先机,但在他们打通这条海洋通道之前,英国人就已经开始为控制全球的海洋,进行布局了(其实法国人一开始也是英国的全球竞争者,失败后才把注意力集中在地中海和非洲的)。基于亚丁对于红海两岸地区,仍具有一定辐射力,英国人也将其列入了海洋布局的计划当中。在经历过一系列博弈之后,英国人在苏伊士运河开发前二十年(1839年),就将亚丁港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正如他们费尽心机从中国的皇帝那里,得到香港一样。对于海洋帝国来说,港口是他们进一步扩张的支撑点。与在英国崛起之前控制海洋贸易权的,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不同。英国的政治家并不满足于在航线上单纯的占据港口,布设贸易点,而是试图以港口为起点,扩张出一块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殖民地来。在英国人看来,海洋利益的获得,是需要有腹地支撑的。如果不能在陆地上获得足够的纵深,你的海洋地位是很难维持的。
英国人的这种战略性眼光,让他们在美国崛起之前,成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国家,并成为海洋的最强者。而这其中,它在欧洲以外所经营的那些殖民地,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海洋位置和陆地条件俱佳的南亚次大陆。不过这些远离英国本土的腹地,毕竟比不上能与自己连成一片的纵深。所以最终即能有海洋优势,又有腹地纵深的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英国人经营殖民地这种战略,在亚丁湾的控制上面,也同样得到了体现。在占据了亚丁港之后,英国开始以这个港口为基点,扩张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范围。如果从地缘关系上来看,亚丁以北人口密集的山地区,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也正是因为,北也门地区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英国人向北扩张的难度也会更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做任何决定之前,总是需要衡量一下成本的。如果是象尼罗河下游地区那样,地形简单,在北非战略地位又举足轻重的板块,相信英国人一定会下大本钱去谋求直接控制的(后来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而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这片山地,战略价值就没有这么大了,最起码英国人不认为,那些贫瘠的山地(相比印度一类的地区),能够为帝国在其他区域的扩张,提供额外的供给。就整个阿拉伯半岛而言,英国和其他帝国,所看中的主要也是区位价值。这一点直到波斯湾的石油出现,才有所改变。
既然对英国人来说,最重要亚丁港已经在控制之下,那些能够在亚丁周边控制一些缓冲区,以保障它的安全就足够了。相比于北部山地,亚丁以东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较差,阿拉伯人的控制力要差的多,人口数量也要少的多。相应的,如果英国无论是武力还是收买的方式,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话,所要付出的成本也要低很多。对于英国来说,它们并不需要以占据整个也门,或者阿拉伯半岛为目标(除非他们对骆驼和帐篷特别感兴趣)。能够在亚丁湾沿线,控制一块纵深足够大的区域,以在战略上保护亚丁湾一线的海洋安全就足够了。基于上述战略,英国最终和亚丁湾一线的阿拉伯酋长们,达成了协议,将他们纳入了英国的保护之下。至于这其中用了哪些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国人觉得,控制这些地广人稀,而又有漫长海岸线的地区,要比跑到塞拉特山脉腹地做同样的事情,费效比要高。
对于上个世纪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国家的那些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当年殖民者所划定的势力线,是他们之间划定国境线的重要参考。就客观结果来说,现在有些国家也许要“感谢”之前的宗主国,帮它们整合了割据的地缘结构,将之前一直无法完全控制的边缘地区,纳入了同一国家的范围之内。虽然这种由外力促进的结合,直至现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磨合,但最起码保证了你能够用内政的概念,来消化这些问题(比如印度、缅甸)而对于另一些地区来说,殖民帝国根据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些切割,就反过来让一些本来有条件处在同一政权之下的地区,分割成不同的国家了。象英国人为了控制亚丁湾,而在也门所作出的这种切割,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基于继续对亚丁湾地区实施影响力的原因,英国人在上世纪中叶,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允许昔日的殖民地独立时,他更希望南也门地区独立的成为一个国家。
从大国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直接控制某一地区,分而治之总是最好的办法。而这种分而治之的战略当中,扶植弱小的一方,通常最为有效。可惜的是,英国人的这些布局,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太大的利益。这是因为二战以后的世界,发言权已经移交给了美、俄两个大国,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不再是英国的主要任务了。在这种情况下,南也门地区也不出意料的摆脱了英国的直接控制。不过这并不代表南也门地区就很快能够与北也门地区完成统一。因为自成体系已久的南也门地区,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愿意在北方的领导之下,分享权力。而如果南也门想继续保持独立的话,在试图脱离西方的控制之时,所能指望基本就只有俄国人了。基于和美国进行全球对抗的原因,俄国人也很乐意在阿拉伯半岛,扶植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管英国人或者俄国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介入南也门地区,对于南也门地区来说,没有外力的帮助,是无法和北也门地区对分庭抗礼的。而集中了大部分也门人口的北也门,也很自然的视自己为也门的核心区,并以统一南也门这块边缘地区为终极目标。这个愿望在苏联解体之后终于得到了实现,虽然后来又经过了几年的反复,并进行了数年的内战(1990——1994年),但整个也门地区还是以“北统南”的形式在政治上得到了统一。为也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北也门领导人,就现最近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的热门人物,也门总统“萨利赫”。
虽然也门正式统一也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但相比于100多年的南北分治,也门人完全实现内部融合,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就也门最近这些年的乱局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上面看不到出路,却又面临巨大的人压力,是也门所面临的根本矛盾。其实这也是地球上很多地区,爆发激烈冲突的主要原因。相比于那些已经穿上鞋,甚至有不止一又鞋的人,光着脚的人,总是有更多的欲望,去破坏现有体系的。另外从政治结构上来看,也门自统一以来,就置于一人的领导之下,政治体系缺乏良性循环,是导致今年矛盾集中暴发的直接原因。其实在阿拉伯世界,这种政治形态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在美国和欧洲人看来,基于结构性的宗教矛盾,他们并没有把握在文化上,改造这些阿拉伯人的价值观。因此与其去面对一个内部陷于混乱,部落分割的地区,倒不如去影响或控制一位有能力控制内部矛盾的强力领导人。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特别是普通民众有意愿的话),能够让这些国家模仿土耳其的路子“世俗化”,并在政治体系上纳入西方的轨道,还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一方面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强人政治模式,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另一方面在阿拉伯世界这一波,自下而上的革命当中,虽然拥有强力领导人,却又最抗拒西方影响的利比亚,成为了西方试图从根本上改造阿拉伯世界价值观的试金石。
现在让我们回到也门的问题上来,在各种类型的博弈当中,一开始总是有很多的参与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参与者或主动,会被动的会因为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而形成屈指可数的利益集团。连接这些利益集团的纽带有很多种,你可以从社会结构上,自下而上的按照“阶级”的概念而进行归类(就象红色政权夺取政权那样);也可以按照最容易识别的肤色、种族来结成天然的同盟(比如达尔富尔的博弈特点);甚至可以用移民的时间,来划定内、外集团(就象台湾的蓝绿之争)。至于象也门这种从地理分裂中,刚走出来不久的国家。南、北也门的地缘概念,是最容易被政治家们用来圈定自己利益范围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尽管出于对萨利赫独享权力的不满,在重建也门的政治结构,重新瓜分政治权力这一点上,也门的反对派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一旦这个共同的目标消失,也门的政治博弈,又很有可能重新体现出南、北对抗的特点。
如果有充分的时间磨合,相信也门内部的南北之争,还是会逐渐淡化的。就象曾经导致美国内战的南北之争,现在也已经不是美国的主要矛盾所在了。只是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英国人所留下的这份遗产,还需要也门人慢慢来消化。既然这种地缘矛盾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为各种,想从也门获取利益的集团所利用了。在911之后,就被美国人认定为主要敌对势力的“基地”组织,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也门内部的这种地缘矛盾,基地组织得以在也门中央政府控制力薄弱的南部地区活动,并建立根据地。这种活动在今年5月份达到了高峰,在也门和整个阿拉伯世界陷入一场“革命”的混乱之中时,基地组织攻取了位于亚丁东侧的“津吉巴尔”,并宣布建国。
实际上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南也门,特别是沿海一线,并不是基地组织活动的理想地区。和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相比,基地组织所能依托进行游击战的地形,要不利的多。更为重要的是,南也门地区漫长的海岸线,固然是这个板块的立身之本,却也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如果美国直接在此展开军事行动的话,美军的海空军从战术上的困难并不大。补给的难度,也要远低于在阿富汗。而在阿富汗,美国人至今还在为如何在政治和军事上,维持开泊尔山口的补给线而头痛。
相比于南也门沿海地区,北也门的山地,其实要更有利基地组织的发展。如果也门陷入部落割据的混乱局面,让基地组织乘势渗透入也门的核心地区,美国人再想实施定点清除一类的行动,就要困难的多了。相比之下,象利比亚那种地理结构,无论是卡扎菲还是基地组织,都没有什么游击战的空间。正是基于这种担心,美国并不希望也门由于权力分配的问题,陷入混乱之中。
美国的这种担心,也为“萨利赫”维持他在也门的政治权力,提供的国际空间。在这位也门的独裁者,还能够把基地组织的活动空间,压缩在南部地区,并在军事上给予打击的时候,美国并不愿意冒险打破这种平衡。即使是在2000年,美国海军的“科尔号”战舰,在亚丁湾受到基地组织袭击的情况下。事实上对于萨利赫来说,也很清楚基地组织的价值所在。对于他来说,这更象是一场猫养老鼠的游戏。所以把握的,就是要显示对局势尚有控制力。既不能让基地组织真的影响到也门的国家完整(所以基地组织宣布建国以后,也门政府军很快便把津吉巴尔夺了回来);又没有必要拼尽全力,去把基地组织赶出也门。无论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消除美国的担心,只要把这只老鼠的活动区域,限定在南部地区就行了。
也门的乱局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政治上能够平衡过渡到另一个强人时代,并且听从美国的指挥,在这个国家的经济好转之前,宗教极端组织都将会继续享受他们的“人口红利”。唯一让美国人感到安慰的是,不管谁上台,为了获得西方的支持,都会和他们继续在反恐问题上合作的。至于有没有这个能力做的比萨利赫强一点,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上,如果当初英国人没有把直属的亚丁城,和那些受其控制的南也门地区合并,组织国家形式的“南也门”的话,也许亚丁可以以英国直属地的身份,成为美军在亚丁湾乃至中东的基地所在。那样的话,无论对于遏制基地组织在也门的发展,还是打击索马里海盗,都会有利的多。不过,虽然英国人在全面放弃海外殖民地时,在世界的各个角度,留下了不少有海洋价值的钉子(比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的直属基地),但在阿拉伯世界做这样的切割,还是很困难的。作为南也门地区,最有价值的城市,如果亚丁仍在这些异教徒手上,相信也门现在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再是“人民内部矛盾”了。
在民族国家独立的大背景之下,对于试图控制海洋的国家来说,最好的海外领地,是那些位置重要,但又与大陆分离,人口稀少的岛屿。即使你不能在控制之初,把岛上的居民迁走,控制起来的成本也要低的多。作为历史上最强大海洋国家的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所以经常会有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美国如此强大,却没有凭借实力,在海外扩张殖民地。但如果你去关注太平洋上那些小岛的归属时,就会发现诸如“关岛”这样,远离美国本土千里之外的海外国土了。至于象伊拉克这样人口密集的高危地带,再过100年也没有机会变成美国的一个州。
由于美国在西方列强中崛起的时间较晚,因此它并没有机会在印度洋上,获得一个可做战略支撑点的海岛。不过作为印度洋曾经的主导者,英国人还是为自己保留了一块自留地的。这块自留地就是“查戈斯群岛”,目前美国也正是以其主岛“迪戈加西亚岛”,作为在印度洋和中东行动的战略基地。观察这块“英属印度洋领地”的位置,我们会发现它正好位于印度洋的中心,和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乃至澳大利亚的距离,都处在同一数量级。如果你希望在印度洋上有一个支点,并以此辐射整个印度洋地区的话,迪戈加西亚岛的位置是不错的。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可以安全的把物资储备在上面,为他们在印度洋的活动提供战略支撑。至于岛上的土著居民嘛,并不是问题。虽然这些当年被英国强行迁走的土人,最近这些年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回到故乡,并有可能获得成功。但即使这些所剩无几的原住民回来,也不会对美、英的军事安全造成什么威胁。要是英国人把思路转换一下,在查戈斯群岛走走夏威夷的路子也不错。不仅可以“变废为宝”的解决掉原住民回归的问题,还可以丰富一下美军将士的业余生活(这对美国人来说,可是很重要的)。
虽然查戈斯群岛,能够为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行动,提供战略支撑。但从战术角度来看,这个点无论距离哪片陆地都太过遥远了。美国人不能指望,这片位于赤道以南的珊瑚岛,以战术基地的身份,为他们在中东打击基地组织,或者索马里海岛提供帮助。因此,如果美国 人希望在中东和亚丁湾,显示他们那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话,还需要另辟蹊径,从那些穆斯林手中,得到一个基地。
附:北印度洋主要岛屿示意图
单从港口的位置和条件来看,要是也门人肯在亚丁划块地,给美国人做基地,倒是挺符合美军的战术要求的。不过美国大兵可能不太喜欢,被成群的阿拉伯人包围,特别是这些阿拉伯人因为贫穷,而更容易被基地组织所争取。如果有的选的话,位于亚丁湾的东入口的“索科特拉岛”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美国人没有可能把岛上那8万多居民给迁走,但这个面积超过迪戈加西亚岛130余倍的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岛,足以让美国圈出一块,让基地组织无法接近的安全之地来。当然,前提是也门政府愿意让美军在此落足。事实上,美国并不是第一个看上索科拉岛的国家。当年葡萄牙人就曾经占据该岛,以向阿拉伯半岛南部渗透。后来英国人,也曾经先礼后兵(先用钱买,不行再武力占据)的占领该岛。如果不是苏联在70年代插手也门事务,并成为南也门的保护者,加上这个岛并不是无人岛。英国人也许会下大力气,把它纳入英属印度洋领地的范围里。
俄国人在“帮助”南也门地区脱离英国人的控制之后,也顺理成章的从也门人手中,得到了索科特拉岛的使用权,并将之变为苏联在中东的海军基地。当然,这一切也都随着着苏联的解体,而成为过眼云烟了。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如果想从也门人手上得到岛上的海军基地,还需要密切关注也门的政局。比较好的消息是,也门政府军最近在协助美军打击基地组织的问题上,似乎积极了不少。在一个国家陷入混乱的时候,大国们的态度总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相信卡扎菲和利比亚的反对派(不好意思,现在已经升级为“执政当局”),应该是最有感受的。如果有一天,在博弈中获胜的一方,愿意把这个化外之岛租一部分给美国人,我们并不应当感到奇怪。
虽然也门人自己,在行政上把索科特拉岛交给亚丁管理,但单从地理关系上来看,这个岛其实离索马里更近点。只是基于阿拉伯人的历史优势,才成为了也门的一部分。因此在也门人还在和美国人讨价还价时,据说索马里的海盗们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已经在上面建立了燃油基地,以使得他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向印度洋纵深延伸。这对于美国人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如果说基地组织和美国之间的恩怨,更象是私仇,那么打击海盗这件事情,就带有公益性质了。有这样一个道德制高点,也门的政治家们在交换利益时,对内也更有交待了。
说起来,索科特拉岛上的环境和阿拉伯半岛是不一样的,甚至和地球上其他地区都不一样,。这块和大陆分离了上千万年的岛屿,上面保存了许多独特的物种,被称作“世界上最象外星球的地区”。如果当初南也门的宗主国是美国,而不是日落西山的英国。相信美国政府仅凭这个理由,也有机会说服美国“人民”,给予岛上居民一定的公民权,来得到这块风水宝地。就象他们为了控制西太平洋,而想办法让关岛的居民享受美国人待遇一样。如果这样的话,美国在印度洋和中东的控制力就可以大大增强了。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还是不得不想办法从那些穆斯林国家手中,租用军事基地。
单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如果你想在一个海峡或者海湾,或者支撑点的话,可以有三个方向上的选择。一是在两边的岸线上寻找机会,二是把目标锁定在海中的岛屿上。亚丁和索科特拉岛,所应对的就是其中的两种可能。如果美国人目前还搞不掂也门人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把视线南移,看看对岸的非洲之角有没有机会了。
对于亚丁湾东、南的这片非洲土地,有一个专属的地缘名词“非洲之角”。而如果你想在非洲之角的海岸线上,寻找机会的话,就一定会首先看到索马里。诚如我们在地图上所看到的那样,亚丁湾的海岸线,绝大部分被这个混乱的国家所占据。在殖民时代,意大利人和英国人,曾经先后成为索马里的宗主国。当然,如果把殖民历史再往前推的话,控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阿拉伯人,进入非洲之角的时间要早的多。虽然由于海洋的阻隔,阿拉伯人本身并没有象在北非那样,覆盖会境,不过他们还是成功的让伊斯兰教,成为了索马里的主要宗教。
美国人在索马里的努力,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了。如果不是由于“黑鹰坠地”事件,引发了国内的民意干涉,美国应该已经在索马里扶植出一个“民选政府”,并以保卫世界和平的理由,得到一个位置不错的军事基地了。不过美国人没有成功的控制索马里,对于试图在印度洋搅局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现实的意义,就是有理由让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尝试一下“蓝水海军”的滋味。只是我们应该很难看到,让一些朋友热血沸腾的警匪大战镜头,更不会看到中国审判海盗的情况出现,就象韩国人曾经做的那样。这并不代表中国海军没有能力做到这点,只是当你有更长远的政治规划时,贸然占在一个民族的对面,并不是明智的。在索马里政局未定的时候,去谈论中国在索马里的利益还言之过早。目前所能够做的,就是在索马里打好民意基础。基于索马里在亚丁湾和印度洋的战略位置,以及和美国的恩怨。这几日中国方面,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对外援助(总值达4.4亿多人民币)用在了非洲之角,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也门和索马里,由于复杂的国内形势,让美国在亚丁湾寻找支撑占的计划受阻,但法国人却给美国留下了一个机会。正如英法两国在欧洲互不相让的博弈关系一样,在海外利益的扩张方面,这两个冤家也总是如影随行。包括最近在干涉利比亚的问题上,也是这样。尽管当年,英国人在亚丁湾博弈上面,占得了上风,控制了包括南也门、索马里在内的亚丁湾地区,但法国人也并非一无所获,他们在亚丁湾与红海相接的曼德海峡西侧,从索马里地区切割出了一个条件优越的港口“吉布提”(也以最初也叫“法属索马里”)。
相比于英国在红海——亚丁湾的主导地位,醉心于大陆(欧洲)事务的法国,在这一地区所获得的利益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困为你整合的殖民地越大,在国家化之后也越难控制。即使出于历史渊源,能够继续获得一些利益,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多。相比之下,吉布提这样因港立国的城市国家,要容易控制的多。对于航线经济的依赖,使得吉布提人在独立之后,并不排斥法国人继续驻军当地。甚至在法国决定缩减海外驻军规模时,以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为名,提出抗议。面对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抗议,伟大的美国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了。因此法国在吉布提让出的那部分空间,很快就让美军填补了。
吉布提这种以港养国的做法,也让其他试图渗透印度洋和亚丁湾的希望,同样对打击海盗的公益事业感兴趣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在吉布提建设海军基地的消息,也曾经让很多国内的军迷感到担心。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在吉布提人看来,日元是钱,人民币也是钱。在中国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在海外布设军事基地之前。吉布提人民,也一定有机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情义的。
非洲之角,目前也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在解读完中东之后,这个和中东地缘关系紧密的板块,也会有专节解读。相信到时候,大家就会清楚,为什么索马里和其他几个邻国,会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